“天时人事日相催,冬至阳生春又来。” 转眼2017年已接近尾声。12月22日,常外生物教研组的老师齐聚一堂。在冬至日的暖阳中,大家围绕阅读余文森《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》和《陈阅增 普通生物学》两本书后所得的学习体会,开展了一次热烈且深刻的读书交流会。
教研组组长邵达宇老师率先发言。他谈到,教师可以这样理解核心素养:“个人要有终身发展的品格和能力并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”,简言之,就是人的发展应该为其所处的社会发展服务,既有人类发展的共性特征,又有个体的政治局限性。 对“核心素养推行的实践探索”的细读品味,有利于完善教师的教育理念,优化课堂教学行为。教师是“学生发展核心素养”的领路人,“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”非常重要。对两本书的学习,对于个人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学科知识结构的更新都有一定的影响。《陈阅增普通生物学》是组内自选的专业书籍。这本书在知识编排结构上与中学《生物学》相匹配,是中学《生物学》内容的细化和深化。因此它既是生物教师自我提升的好素材,也是极好的教学参考书。脑海中原本深奥的内容,本书却能深入浅出、描述得浅显易懂。更主要的是,此书所有内容切合当前生物学教学的需要,实用性增。相较之前的版本,知识体系的编排和内容的更新,都更有利于完善现有的知识结构,强化专业素养。
邵老师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,并给予了大家启发,其他老师也纷纷交流了读书后的感悟。张蕾老师联系自己参加市名师工作室活动的经历谈了自己读《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》后对生物学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的看法。陆志英老师结合自己开设的校际课,提出她读书后的感受&尘诲补蝉丑;&尘诲补蝉丑;学科素养和学科知识的关系就好比是&濒诲辩耻辞;星空&谤诲辩耻辞;与&濒诲辩耻辞;大地&谤诲辩耻辞;,有序、有理的课堂组织和学科知识设计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载体。王艺老师谈到,将教师要培养学生获得的能力和素养融合在课堂活动中,通过设计有不同层次的课堂活动,才能使学生通过实践、探索、交流等过程,形成核心素养。课堂要追求有效的深度学习。谢敏英老师认为:有好的教师,才有好的教育。教师拥有什么,才能给予学生什么。唯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,唯有素养才能培养素养。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素养型教师。新时代的教育,对教师提出的更高更全面的要求,教师需要成为&濒诲辩耻辞;长流水&谤诲辩耻辞;,才能给学生需要的&濒诲辩耻辞;那杯水&谤诲辩耻辞;。最后,宋玉珍主任就考试评价谈了自己的看法:评价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,它直接决定教师学科教学的方向和内容。考试评价改革是让核心素养落地的最直接、最重要的保障。只有改变评价方式,建立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考试评价体系,从核心素养的角度评价学生,开发相应的评价工具,学科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。
![]() ![]() |